營盤路上的《辛棄疾》雕塑,就是與辛棄疾在這裡建軍營的歷史典故有關。↑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“老長沙”銅雕,再現了老長沙人的日常生活。 均為李鋒 攝芙蓉廣場《瀏陽河》雕塑,少女的頭髮如瀏陽河水,發上的音符如在河水裡流淌,讓人很容易想到瀏陽河和那首歌。從司門口到南門口,繁華熱鬧的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全長不到一公里,在這838米的街道上有一道引人註目的風景——平均每隔80米就坐落著一尊“老長沙”主題銅像。《童趣》、《納涼》、《賣臭豆腐》、《吃臭豆腐》、《打醬油》、《修鞋》、《磨刀》、《補鍋》、《剃頭挖耳》、《看西洋鏡》,每一座雕塑都是老長沙市井生活的真實寫照,仿佛在向來來往往的現代都市人生動地訴說著當年的老長沙故事。
  老街改造,雷宜鋅提出以雕塑留住時光
  黃興南路原名南正街,是古代長沙從南門進城的正街。1934年,為紀念中華民國開國元勛黃興而更名為黃興路,成為一條以平民大眾消費為主、不斷融入西式時尚的商業街道,聚集了楊裕興、德園、德茂隆等眾多老字號。新世紀之初,黃興南路被改造成步行商業街。
  在最初的改造方案中,設計師也計劃在步行商業街上安置一系列現代雕塑。但在專家評審環節,雷宜鋅提出了不同意見。他說:“長沙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,但由於‘文夕大火’等原因,許多地面上的歷史文化遺存已經看不到了,更多的是保存在地下的文物。這回又要將黃興南路兩旁的許多老建築拆除。”在藝術家眼中,建設與保護並不是不可調和的矛盾,“因此我提出,你們要拆可以,但我希望把百年老長沙的歷史,通過雕塑再次表現出來。”
  “在老長沙居民生活過的這條街上,曾經發生過很多故事,這就是我們的生活。”雷宜鋅的提議獲得了大家的支持。於是,就有了這一組“老長沙”系列雕塑。
  拆除圍欄,讓“老長沙”能看也能摸
  雷宜鋅接到任務後,和合作者一口氣設計了16個方案。但由於黃興南路步行商業街只有800餘米長,雕塑分佈不宜過密,最終只做成了10個雕塑。在被捨棄的方案中,還有挑河水、賣黃泥、街頭賣布等造型。雷宜鋅介紹:“現在我們看到的雕塑,都是最能反映老長沙市井生活的題材。”
  雕塑落成後,管理者曾用圍欄將雕塑“保護”起來,這一舉動在業內人士看來並不合適。“從嚴格意義上來說,雕塑並不需要過多的維護。”雷宜鋅解釋:“雕塑是永恆的藝術,也是觸摸的藝術。從這個意義上說,盲人也可以用他們的雙手感受雕塑的美。光是看和摸,它基本不會壞。”
  不過,雕塑能看、能摸並不代表就不會受到破壞。對於“老長沙”這類金屬雕塑而言,頻繁地掰、敲等行為也會造成其局部損傷甚至斷裂。但雷宜鋅對此仍然非常樂觀:“市民喜歡就讓他們去摸吧!現在市民的整體素質也在提高,大家都知道破壞是不對的。”
  相關鏈接
  未曾見面的“老長沙”
  儘管這些方案最終只能停留在圖紙上,但在設計者看來,它們也魅力十足。
  “老長沙”一號:挑河水
  對於新中國成立後出生的長沙人而言,自來水早已融入他們的生活。但在過去,長沙還沒有通自來水的時候,老長沙人用的水又是從哪裡來的呢?解決方法有兩個:一是用湘江里的河水;二是用井水,比如著名的白沙井。於是圍繞水的需求,就出現了一批挑著水桶、四處賣水的腳夫。河水怎麼買?可以買一桶,也可以買一勺。
  “老長沙”二號:賣黃泥
  在沒有煤氣、天然氣的年代,長沙人生火做飯、過冬取暖要用到煤炭。不過煤炭想要更耐燒,就要往裡邊摻上黃泥巴。當年走在長沙老街,不時可以看到拖著板車賣黃泥巴的男人,長沙人管他們叫“土夫子”。
  “老長沙”三號:街頭賣布
  現代人已經很少自己買布做衣服了。不過在以前,布店和裁縫店也是長沙商業的重要組成部分。買布一定要去布店嗎?不一定,新中國成立前就有人拿著布在長沙街頭賣,而且手中拿著的布料也數量驚人。材質?顏色?尺寸?這些都不是問題。
  長沙城市雕塑的那些事兒
  記者近日採訪了湘籍著名雕塑家,大美洋湖·2014中國(長沙)國際雕塑文化藝術節的倡導者雷宜鋅,長沙許多著名的城市雕塑都出自他手。
  記者:長沙的雕塑有怎樣的歷史淵源?
  雷宜鋅:在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,既是著名的大型商代青銅器,也是一件精美的雕塑作品。在著名美術史家王遜先生著作的《中國美術史》第一頁就提到了它。現在大家去北京的國家博物館參觀,看到的第一件收藏品也是它。可以說,長沙是中國雕塑藝術的發源地之一。
  記者:長沙城市雕塑建設經歷了怎樣的發展過程?
  雷宜鋅:2000年到2005年,長沙城市雕塑建設進入一個高峰期。尤其是2004年,長沙在全國省會城市中率先推出了《城市雕塑規劃》,並計劃逐年完成。以今年的國際雕塑文化藝術節為標誌,長沙城市雕塑又迎來了一個新的發展期。按照原定規劃,將在中山路國貨陳列館對面、三角花園處計劃興建長沙和平解放紀念碑,目前已進入方案徵集環節。
  記者:目前長沙城市雕塑都有哪些特點?
  雷宜鋅:長沙城市雕塑題材涵蓋了歷史文化、民風民俗、體育運動、科技教育等不同領域,並各自具有代表作。許多人認為,在長沙尤其是湘江之濱豎立一尊能代表長沙整體的城市雕塑,就像廣州的五羊石像一樣。我個人認為,這個想法很好,但操作難度太大。因為3000年的長沙城所蘊含的文化元素太豐富,很難找到一個獨一無二、又能獲得絕大多數人認可的題材來代表長沙。我傾向於建設一批城市雕塑來表現長沙的不同方面。
  記者:長沙城市雕塑在題材選擇上如何挖掘長沙的歷史文化?
  雷宜鋅:在長沙的舊城改造中,許多原有的老街區被拆除。長沙根據老街區的特點興建了一批城市雕塑,比如營盤路興建時建的《辛棄疾》雕塑,就是與辛棄疾在這裡建軍營的歷史典故有關。雕塑和城市一樣,可以記錄歷史、承載歷史。通過將老街區豐富的歷史信息轉移到雕塑上,城市記憶得以延續下去。
  記者:長沙城市雕塑與其他城市相比,處於怎樣的水平?
  雷宜鋅:在質量上處於中等偏上,在數量上處於中等偏下。這次在長沙舉辦國際雕塑文化藝術節的一個重要目的,也是希望能留下一批國際著名雕塑大師的作品,彌補長沙城市雕塑數量上的不足。
  《瀏陽河》旋律中誕生了長沙的“女神”
  在芙蓉路與五一大道交口的芙蓉廣場處,有一位手拉小提琴的少女雕像矗立在這裡,守望這片長沙城最繁華的地段,被譽為長沙的“自由女神像”。她正在演奏的音樂,或許和她的名字一樣,都叫《瀏陽河》。
  少女有原型,時任市長提意見
  據雕塑創作者之一的雷宜鋅透露,2001年長沙市為芙蓉路徵集一批城市雕塑,有《太陽雨》、《吻》、《起跳》、《月是故鄉明》等。但芙蓉廣場的城市雕塑因為位置重要、建成後影響力大,一直沒有找到滿意的方案。
  第二年,雷宜鋅看到一位名叫陳美的華裔少女在央視上用小提琴演奏了一曲《瀏陽河》,這個鏡頭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。他據此創作的《瀏陽河》雕塑方案得到了時任市長譚仲池的拍板支持。
  不過,譚仲池在審查方案時提出了一個所有藝術家都沒想到的關鍵意見:把雕塑的底座換成瀏陽菊花石。於是,現在矗立在芙蓉廣場的雕塑,主體是鍛銅的金色,底座是菊花石的青灰色。
  瀏陽河是少女,湘江才是母親
  在此雕塑的具體設計上,雷宜鋅也花費了不少心思。在他看來,瀏陽河是一條有歷史、有文化、有內涵的河流。但這些意象太過抽象,看不見、摸不著,與有形象、有視覺感的雕塑作品還有很大的差距。
  最終決定將雕塑設計成一位少女是因為“湘江才是母親,瀏陽河與之相比就是一位少女”。不過當時有人提出,希望雕塑能帶有更多中國傳統文化的元素,比如拉二胡。但雷宜鋅秉持美的原則否決了這一意見:“陳美的小提琴表演姿勢奔放,極富表演性,這些是拉二胡的造型無法比擬的。”
  考慮到雕塑藝術的特點,雷宜鋅還把小提琴的弓給去掉了。“我當時做了一個模型,加上弓之後不管從任何角度看,弓都會把少女的臉給遮住,影響市民的欣賞和拍攝,於是最後乾脆把弓拿掉。”
  本版撰文 記者尹瑋  (原標題:聽雕塑講那老長沙的故事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cn05cnqvkj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